二天游为大家分享恩施土司制度,恩施土司城,属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恩施土司城”,2002年向社会开放。
恩施土司城,属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是全国唯一 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
城内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民族的传统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 位于民族文化区中心的土家族“九进堂”,将土家族传统的干栏民居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书院、月台、戏楼等融为一体,亭榭楼阁错落有致,雕梁画栋赏心悦目,雕花门窗原始古朴,集土家族建筑、雕刻、绘画艺术之大成。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在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内,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各民族社会状况殊异,又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因俗而治”、“因地制宜”,于是对少数民族采取“以土官治土民”的政策以“土官”为中介来实现中央王朝的统治,因以当地土酋为官,故名“土司”。
土司制度的最大弊病在于构成地方割据势力,因为土司王都是世袭的,得以世代统治其土地和人民,名义上虽是朝廷的命官,实际上完全是"自王其地"的独立王国,极容易发生叛乱,与封建朝廷对抗。
在元代,今贵州、四川、湖广、云南三省结合的边缘地带,是土司最为密集的地区,共建立大小土司三百余处。明代继续推行土司制度。清初对西南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办法,是沿袭元、明以来的土司制度,即以少数民族的酋长世袭担任当地的土官。
九,吉数,权力象征,极言其多,也说明土王地位堪比皇帝)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把永久世袭的土官改变为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自明朝以来,为了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土司之患,即开始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
清朝也不断地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集中地、较大规模地、有计划地实行改土归流,是在雍正一朝。(雍正在位仅13年,却非常有作为。)
土司还私设公堂,严刑摧残土民更是司空惯见,土司对土民的剥削,明末清初已经发展到极为严重的地步,各个土司之间往往因为争夺土地、人口、财产,经常混战仇杀。
当时,土司制度的腐朽落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1731年(雍正九年)改土归流高潮结束,基本上完成了清政府予期任务,大部分土司地区皆改为流官统治。
政治上废除土司的统治,打破土司分散割据的局面;经济上在土司地区实行科田纳粮,变土司对土民的剥削为中央王朝直接进行粮赋的剥削,以增加经济收入;军事上解除土司的武装和收缴土司的武器,以防止地方人民的反抗,加强对地方的直接军事控制。最终目的就是要对土司统治的各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的统治。
改土归流大大加强了恩施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革除了一些旧制陋规;促进了恩施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史料记载,改土归流后,湖北鹤峰流官知州提出设立义馆,令民间子弟上学,7岁以上儿童必须上学,父母不得阻止。以前土王可是严禁老百姓上学读书的,实行愚昧统治。
以上是二天游为大家分享的恩施土司制度,如果有想要游览恩施土司城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的恩施旅游景点线路的朋友可直接联系我们18972400772微信同号
恩施旅游门票预订
推荐阅读:【门票】恩施土司城门票是多少?优惠政策?
推荐阅读:【恩施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有什么好玩的
文章来源: 恩施州二天游国际旅游社 www.day2.cn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