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剧
南剧,又称南戏,是流行于我州境内具有深刻影响的地方大剧种之一,俗成"施南调"。南剧剧目丰富,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列,号称"八百出"。
南剧剧目多是传奇戏和历史故事戏,传统剧目有近千个。音乐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声腔组成。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
堂戏
堂戏又称唐戏,是流传于长江北岸、神农架山区的汉族戏曲剧种。关于它的名称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唐朝,故名唐戏;一说它是群众在婚嫁喜庆或劳动之余的汉族民间娱乐活动,因演出所需场地较小,一般在农家堂屋里表演,所以称为堂戏。在我州主要流行于巴东、五峰等地。
堂戏的剧目大多是演唱传统的古装戏,也有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汉族民间生活的现代戏。堂戏的唱腔分"大筒子"和"小筒子"两种,再搭点"唢呐腔"。
灯戏
恩施灯戏俗称"唱灯(儿)",是系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我州土家族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传统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恩施州所属的恩施市、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及建始县广大农村。
恩施灯戏唱腔主要有正腔和小调两大类,以恩施流行的花锣鼓和称之为"大筒子"的胡琴伴奏。
傩戏
恩施傩戏是湖北民间戏剧种类之一,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行当有生、旦、净、丑四行。剧目分正邪八出。正八出为发工曹、迎神、修造、开山、立镖、勾愿、送神、打案等;邪八出分别为《鲍家庄》、《反五关》、《清家庄》等。其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表演难度表演功力相当深厚被称做"中国戏剧活化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
柳子戏,又称"阳戏"、"杨花柳"。流传历史悠久,初始形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鹤峰后劲、走马、五里、铁路一带。
文章来源: 二天游 www.day2.cn
发表评论